师云
师父,人为什么有烦恼?
文/马明博
师莅京。向晚时分,我去法华精舍拜见师父。时,禅友晓田在座。
入精舍门,师见到我,便举手相招。我伏地顶礼,师慈悲地说:“一拜。”依教奉行,一拜起身,合什问讯。
师命座。
坐定,师云:“你来得正好。我这里有个诗稿,烦请你录入后发给上海玉佛寺。”言罢,师起身入室,取来诗稿置于桌上。
捧起诗稿,我一句一句地吟读。终了,师颔首,叙及诗作缘起,“真禅上人示寂十五年,上海玉佛禅寺要编一个纪念集,邀我写些文字。”说着,师又示邀请函,让我抄下玉佛禅寺方面联系人梁居士的电话、电子邮箱。
我说:“师父,您请放心,我今晚即录入发给梁居士。”
师云:“好!好!不过,此事有些耽搁。他们的截稿日期是八月底。恰巧这几个月法会多,我未能及时写出来。昨天到北京,收拾桌子,见到邀稿函,便赶紧写了。所以,发过去后,劳烦你给梁居士打个电话,代我解释一下,也代我道个歉。因为把这件事拖了这么久,实在不好意思。”
我打开背包,将诗稿收好。
晓田开始问法:“师父,人为什么有烦恼?”
师云:“因为妄想、执著、分别。”
问:“遇到烦恼,我就持咒。可是持咒可以暂时压制,烦恼好像进入了潜意识,这怎么办?”
师云:“要观照它,不要用咒子去压制它。”
问:“怎么观照呢?”
师云:“心如明镜。一切事来了,都在镜子里显现,但是镜子如如不动。”
问:“观照了依然要生气怎么办?”
师笑:“生气就不是观照。观照是静静地看烦恼生起消失,而不是跟着烦恼跑。有观照的人,不会生气。观照是一种力量。”
晓田若有所悟。
晓田问:“我先生是位画家,他经常在画室画画,有时就在画室住,他也不知道给我、给孩子打个电话说一声。这事就挺让我烦的。下午,我和马老师诉了半天苦,诉完苦,心情就好多了。”
我插话:“我在画室看过她先生画画。整整一个下午,他只顾画自己的,连水都忘了喝,就别说要照顾我这个客人了。画到晚上八九点,他忽然问我:‘明博,你饿不饿,咱们是不是该去吃饭了?’一个把喝水、吃饭都忘掉的人,不给家里打电话,是可以理解的。”
师云:“做画家的人都比较专心。只有专心的人才能有大的成就。你先生画画的时候,把喝水、吃饭都忘了,你还烦恼什么,你应该高兴。你照顾好家庭,照顾好孩子,让你先生能够一心一意地画画,你就是在修行,既是帮助他、成就他,也是帮自己、成就自己。你们不仅是夫妻,更是道友,这样多好!”
晓田问:“我儿子和他父亲接触得太少了,整天和姐姐玩,喜欢女孩子的裙子,上厕所也要上女厕所,长大了会不会出问题啊?”
师问:“你怎么生了两个?”
我插话:“她和她先生有福报,生了一对双胞胎,还是龙凤胎。今年快五岁了。”
师闻言笑:“五岁的孩子,还小呢。他们还没有强烈的性别的意识,还没有分别心嘛。喜欢女孩子的衣服、上女厕所,这是平等心,不是问题。”
晓田听后,开心地笑了。
师云:“如果见到每个人,你都能这样笑,那就是修行。”
晓田双手合十:“师父说得太好了!”
师云:“有烦恼,是因为你想有所得。”说着,师伸出手来,以手握空,握住,松开,示空掌,手收回身畔。“佛法讲的是‘无所得’。以无所得的心去面对人与事,哪里会有烦恼?佛陀在《金刚经》中说过,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’,这个无所住的心,就是无所得的心。”
师动作如行云,若流水,似轻描淡写,实举重若轻。
晓田问:“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做的事让人不停地起烦恼呢?”
师云:“那你就把他当菩萨看。”
“可他不是菩萨啊。”
师笑:“起烦恼,是因为你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。把他当菩萨看,就是要你去看别人的优点。佛眼看人,人人都是佛;修罗看人,人人都是修罗;好人看人,人人都是好人;坏人看人,人人都是坏人。看人人是菩萨,对方不一定现在就是菩萨,但他有未来成为菩萨的可能性。把对方看作菩萨,把他让你起烦恼的这一切事看作考验,你能够不起烦恼,就是精进。”
我在一旁,听到这里,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。什么是禅?这就是禅!作为生活禅的首倡者,师父已将禅的精神、禅的智慧、禅的方法融会于生活中。
我们学修生活禅,是努力地在刹那刹那的生活中体验禅悦、法喜;师父则是享受着禅的生活,并且轻松自如地将禅悦、法喜贯穿于扬眉瞬目、一謦一欬之间。
晓田不语,似在回味师父的话。
师云:“六祖讲,当下即是净土,说的是没有分别的境界。所有的烦恼,都缘于分别。有分别的心,身在净土,也不会快乐。”
师父的话如清风,我与晓田如稻谷。此时此刻,微风吹拂,稻谷不停地点头。
看天色已晚,我示意晓田起身,我们与师父告辞。
此刻,晓田冒冒失失地问了一句,“师父,那您有没有烦恼啊?”
师云:“师父也有烦恼。”
晓田惊诧。
师云:“你有烦恼,师父就有烦恼,你晓得吧?师父的烦恼你替代不了,你的烦恼师父也代替不了,个人的烦恼个人了,要学会观照自己。”
言罢,师起身合十相送。
一出好戏,就此收场。
方才听到师父坦言“也有烦恼”时,我会心笑了。
学禅之初,我以为佛国净土是远离烦恼的地方。随师学修生活禅,对佛陀提倡的智慧、慈悲的教导领悟日久之后,我逐渐明白,佛国净土就是要在有烦恼的地方建立。或者说,正是因为众生有烦恼,才需要在人间建立佛国净土。
因此,众生有烦恼,师父就有烦恼。然而,师父的烦恼与众生的烦恼,却是不一样的。
[附记]
翌日,再访法华精舍,呈上这篇小文。
师父读后,笑了,他指了指文末,“结尾这个地方可以修改一下。”
我不知道该如何改,便请教师父。
师父说:“你说师父的烦恼和你们的烦恼是不一样的,其实是一样的,哪里有什么区别呢?”
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
本文转自《禅》刊,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